對長於治政的文官,他的原則就是寧缺毋濫,他甚至動了自己培養的念頭。
解縉他還是聽說過的,永樂朝的首輔,《永樂大典》的編撰者,也算是一個能人,治政還算四平八穩;
他依稀記得此人三甲進士出身,後因捲入政治鬥爭而被他老子令其回家進學十年,估摸著是遊學到了大寧。
他老子責令其進學十年的人,他自然也不敢拉他進來做官,誰都不敢,他尋思著這哥們也很苦悶;
空懷一身治國才學,但報國無門,隻能寄情於山水,這樣的人反而引起了他的興趣,這樣的人可以先囤著嘛,首輔之纔可不是那麼容易遇見的。
想到這裡,朱權也給他回了一禮,讀書人的事,這個禮節很有必要,然後說道:
“原來是名滿江右的解元郎,解進士,失敬!”
解縉冇有想到自己已經淡出大明官場數年了,遠在大寧就藩的寧王還能記得自己,這讓他對朱權又增加了一份好感。
因為捲入了不該捲入的政治鬥爭中,他已經把自己的仕途給堵死了;
太祖皇帝令他回鄉進學十年,誰敢用他?
十年後,太祖皇帝日理萬機,哪還記得江右鄉下的一介書生?
不愧是後麵能當首輔的人,雖然處境艱難,但在朱權麵前依然表現的不卑不亢,互相客套了幾句後,解縉就扯到了大寧的民生上,隻見他用紙扇敲了一下另一隻手的掌心後問道:
“殿下,學生聽說寧王府這次分發給民眾的糧食,大部分來自於燕王殿下的支援,縱使這樣依然有不少的缺口;
燕王殿下不可能總是有多餘的糧食儲備,而韃靼人又有打草穀的傳統,要是再來一次,而正好燕王府又冇糧,殿下將如何養活大寧這芸芸眾口?”
朱權想了一下後說道:
“吾初來大寧就藩,對糧食問題也曾深思過:
大寧地處草原邊界,土地貧瘠,雖然有軍屯、民屯,但一年所產糧食勉強夠民眾食用,並無餘糧;
一旦遇到兵災,就會出現糧荒,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無非就是兩個。
一個是內部挖潛,當前的軍屯、民屯,管理方式太過粗放,那些千戶、百戶根本不會管理田地,致使土地的產出量過低;
這個我正好有一些想法,下一步要在大寧推廣。
另一個就是外購,建立儲備糧,這個儲備糧不單單隻是糧食,還包括肉類;
未來一年,吾會籌集一定資金從中原購置一些草原人急需的茶磚、鹽巴還有貴族喜歡的瓷器,與他們交換牲畜。
有了肉食,每個人就會少消耗一半的糧食。
無農不穩,無商不富,雙管齊下,養活大寧數十萬民眾問題不大。”
解縉聽完後深深一稽,然後轉身離去,這讓朱權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,立即喚住他問道:
“權這是哪一句話衝撞到先生了,讓你話還冇說完就轉身離去?”
解縉停下來說道:
“殿下胸有溝壑萬千,軍事、治政、民生樣樣精通,學生覺得大寧冇有需要我的地方,所以隻能改投他處了。”
朱權聽完後頓悟,忍不住哈哈一笑道:
“先生要不再問一次!”
解縉雖然心有不悅,但還是耐著性子問了一句:
“大寧的糧食問題殿下將如何解決?”
朱權一臉茫然地搖了搖頭道:
“吾不知,先生可有教吾?”